当前位置:河北鸿景不锈钢雕塑公司 >> 新闻动态 >> 浏览文章

玩跨界的雕塑家

  许群波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中国雕塑学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作品曾参与2005年“世纪与天堂”第二届成都双年展、2008年“转型·建构——2008首届广东雕塑大展”、2008年“时代·印象”中国当代雕塑邀请展、2008年“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2009年广东当代雕塑11+1展、2011年“百年风云”广东近当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
  2013年参加亚洲现代雕塑家协会第22届作品年展、中国·东营雕塑艺术大展;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广东省美术作品展,参加“迹象———广东当代雕塑邀请展”;2015年参加深圳(坪山)雕塑提名展“见证与共生”,2016广东首届名家雕塑邀请展、2016东莞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2017“共生共荣”中国当代雕塑邀请展,2017“新丝路———2017中国当代青年雕塑、装置艺术展,2018客家情———惠州国际雕塑艺术展,2018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等等。与此同时,组织与策划了第一届、第二届广东雕塑大展、“迹象———广东当代雕塑邀请展”、“开放的语言———2017广东雕塑邀请展”、客家情———惠州国际雕塑艺术展等大型雕塑展。
  今年1月19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指导,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黄埔区政府、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办的“时代华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公共雕塑大展”在广州黄埔区图书馆开幕。60位全国知名雕塑家作品受邀参展。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举行的大规模城市公共雕塑专题展览,而这也不仅仅是一场展览。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雕塑家、理论研究学者在开幕式后举行学术研讨会,为粤港澳大湾区公共艺术发展前景建言献策,并共同倡议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公共雕塑发展联盟。
  一个大展、一份倡议、一场研讨,促成这一切,背后少不了一个关键人物———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许群波。从最初构想到顺利开幕,他全程关心每一个细节。直到开幕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在忙前忙后,有做不完的事。
  从考进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开始,许群波就和雕塑结下不解之缘。在创作的同时,他还特别喜欢在雕塑圈内“搞事情”。这些年来经由他手策划的大大小小的展览不下几十场,最“高产”的一年,他竟然张罗了五场雕塑展览。
  有着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和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双重身份,工作和职责自然是成倍地增加的。“成为一位雕塑工作的推动者、广东雕塑近十年发展的见证者,我很荣幸。我也很喜欢承担这份工作,因为在做这些工作的同时也能给我自己带来相应的进步。”
  A
  雕塑家
  用雕塑这个载体
  来记录传承历史
  策展人是许群波的其中一个身份,教师、雕塑艺术家又是他的另外一面。“时代华章”雕塑大展上,他同时也以参展者的身份参与其中,选出了《圆梦瞬间》作为代表作参展。他通过游泳比赛的姿势、动作组合,结合相机镜头调焦环来表达“圆梦”之意。既表现了中国体育的游泳项目在世界诸多赛事中取得好成绩,更寓意今天的“中国梦”。
  出身广美雕塑系
  生于197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许群波是名副其实的专业出身。雕塑专业是广美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从广美的前身——— 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时期就已经设立。早些年全国招生的人数非常少,要考进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是非常困难的事,从十来个人到20来个人,能考进来的人都很努力。“现在美院的雕塑系容易考一些了,全国招几十个学生,但还是很难,文化课和艺术课都要兼顾。”对于当年能考进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他说“觉得很幸运,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在广州美术学院,他见到了小学时课本上经常见到的《艰苦岁月》的雕塑原作,艺术形象生动感人,手法自然娴熟,让他更深刻地感受到雕塑的独特魅力。
  不过,百里挑一的学生在毕业后没有只是从事雕塑创作工作,2007年广东省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的成立,让他承担起一份雕塑展览组织工作。这样的跨界经历无论对他创作还是聚合资源都有很大的帮助。步入不惑之年,经过十几年的辛勤付出、无论是自身艺术上的提升还是组织工作,许群波逐渐成为广东雕塑界的中坚力量。
  偏爱人文历史题材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瀛洲生态公园北侧的小洲艺术村,利用广州南沙快速路高架桥桥底空间建设,这里远离城市中心,艺术创作氛围浓厚,对艺术家来说有着独特魅力。许群波两间loft式雕塑工作室就坐落于此。他喜欢这里亲近自然,是个适合搞创作的地方。
  推开许群波工作室的门,你会看到里面摆满了他的作品小样和各色雕塑的工具,不少作品都“封锁”在打包好的木箱里,这是一些曾经送到外地参加展览的作品,占据了工作室很大部分空间。深入工作室内部,是几件他最近在捣鼓的雕塑小稿。
  “最近几年我对历史题材比较感兴趣。”见到未完工的半成品,许群波习惯性地拿起一旁的工具敲敲打打起来。实际上,他近来就创作过不少历史题材雕塑。《大汉战神———霍去病》《东纵雄风》《利玛窦与徐光启》等都是他的新作品。
  偏爱人文历史题材,或是因为用雕塑的艺术手段表现更有冲击力。美术是视觉艺术,用艺术手法表现历史,可以让观众更直接地感受历史的沉重感、艺术的美感。“有人用文字来记录传承历史,我用雕塑,其实只是不同载体和形式而已。”
  但同是艺术作品,在许群波看来,雕塑与国画、油画又有不同。场景很难通过单个雕塑人物来体现。如何让历史人物融入场景?许群波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前两年,他创作的一件由文化部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工程”以文化交流主题的雕塑,《利玛窦与徐光启》从全球众多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艺术家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一带一路美术创作工程”,届时将到沿线国家参加巡展。
  工作室内的《利玛窦与徐光启》小稿,是一组历史人物的雕塑。两个人物分别是明朝时期的意大利和中国的数学家。从人物的神态、动作,旁人很容易就看出来两人在交流讨论。“场景化的作品,更能呈现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
  与此同时,南粤大地为他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灵感。广州、广东等地历史源远流长,从中可以挖掘很多历史文化的题材,来体现地域文化的主题,展现其特色。创作前,许群波还需要阅读大量的历史文献材料,挖掘提炼历史事件的中心内容和中心思想,“这是创作的第一步”。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城市公共雕塑是许群波关心的另外一大领域。每到一座城市,他的目光总是离不开位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各种雕塑作品。他的观点也很鲜明:公共雕塑不纯粹只是雕塑家一个人的工作。
  “公共雕塑展览或者说雕塑建设,它需要涉及的部门非常多,这些部门一定要加入进来,然后跟雕塑家跟建筑师跟规划师一起来完成公共雕塑的立项和建设。”
  作为城市空间主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雕塑需要有效地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间,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许群波说,公共雕塑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作品形式的呈现需要与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相互协调,公共雕塑作品需要与观众有一定的共性,有各种题材的表现,有可以反映历史人物题材的,有反映生活题材的,不同的区域文化、空间采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表现本区域文化的多样性。
  他认为,“五羊”雕塑、“解放广州”雕塑就是广州很成功的公共雕塑,现在这两座雕塑已经成为广州的名片。“与当地历史文化、环境建设相融和,这点是非常关键的。”他强调。
  B
  策展人
  没有量变难有质变
  一年曾策划五场展览
  有人评价说,许群波是个比较爱搞事情的活跃分子“其实我还是比较承认这句话,我喜欢做雕塑展览,我对这块工作比较感兴趣,我觉得这是这个时代赋予我的社会责任,艺术家也应当有社会责任。”第一次听见这样的评价,许群波欣然接受。
  青年雕塑家需要更多展示机会
  许群波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简称“艺委会”)秘书长。这是广东省美协下设的一个雕塑专业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制订活动计划,在全省范围内组织雕塑艺术创作,开展学术研究,举办作品展览,与全国同行交流。
  从2007年加入刚刚成立的雕塑艺委会,“爱搞事情”的许群波承担了其中很大部分工作,他试过一年策划了5场展览。像业内颇负盛名的“迹象———广东当代雕塑邀请展”、“广东雕塑大展”,许群波作为主要人员参与策划。
  “我乐意,也希望有更多人参与进来。我们的任务是让更多人来关注雕塑,也就是说为雕塑家搭建更多的平台,特别是青年雕塑家,他需要更多展示机会,把自己融进社会,让社会更多接受他们的艺术创作。”
  虽然“高产”,但他坚持一点:展览的关键在于质,而不在于量。按照他的经验,系列性的展览两年一届或者三年一届比较合适,这样的时间间隔更有利于雕塑艺术家做创作。
  每策划一场展览,他都追求新意。有不同的主题、展览形式。比如办了两届的“迹象———广东当代雕塑邀请展”,许群波对每届展览的面貌都有不同的规划。
  第一届综合邀请了各种年龄层的雕塑家,第二届就只邀请80后、90后,集中呈现新生代的力量。而前年在广美美术馆举行的“开放的语言———2017广东雕塑邀请展”,则有了“以老带新”的创新。艺委会成员邀请和提名青年雕塑家同台展出,呈现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状态。
  希望将雕塑大展办成长久品牌
  “时代华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公共雕塑大展”是许群波最近操刀的一个大型雕塑展,分别在广州黄埔区图书馆、广州大剧院、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进行巡展。作为发起人和策展人,3月展览顺利收官后,许群波才真正放下心来。
  回顾整场大展,许群波认为“从热度和参与度角度上讲有影响力,但也有不少不足之处”。通过展览,可以看出国内雕塑艺术家对大湾区文化建设,特别是城市公共雕塑的发展高度支持,不少雕塑家和组织者都希望把湾区公共大展延续下去。
  “现代化城市文化建设需要公共雕塑活动的介入,希望能作为大湾区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长久品牌来操作。”许群波说,未来应该站在国际视野高度来操办,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让更多国家、地区的雕塑艺术家参与进来。至于接下来是否还会再办湾区公共雕塑大展,许群波表示,这个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比如政府主导、各区相关部门的介入、社会力量等方面都需要更大的投入“国内外有很多很好的举办雕塑展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如在安徽芜湖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已经举办了七届了,长春的城市雕塑展已经举办了20多年,这些城市雕塑展览已经形成良好的运转机制。在往后的雕塑展中,广州应多借鉴成熟案例并付诸实践,探索出湾区雕塑活动的专属模式。
  同题问答
  南都:大湾区的雕塑发展如何?
  许群波:以前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城市到处弄了雕塑,但不是一个飘带就是一个球。建设者没有把雕塑当做一种公共文化、艺术文化来处理,就成了“快餐式雕塑”了。随着人们的审美有一定的提高和要求,对一些不规范、不健康的雕塑作品都会抵制,这类东西现在基本没有生存空间,雕塑的合理性、公共性相对来说要比以前强很多。大湾区城市在这方面走得比较靠前。
  南都:大湾区雕塑作品有何特点?
  许群波:无论是广州、深圳、东莞、佛山还是香港、澳门,大湾区所包含的城市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经济基础好。这些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城市公共雕塑通常也不会缺乏。但也有例外,由于地域空间的问题,香港、澳门城市空间狭小,很难去做很多公共雕塑。
  另外,还存在一个比较共性问题,城市规划跟公共艺术一直是分开的,城市公共雕塑多是“填空式”,哪里有空位就放一个。作为一个雕塑家,我们是呼吁在城市建设的规划当中,要把城市公共艺术这块规划进去。
  南都: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正在全面推进的时期,大湾区雕塑将走向何方?
  许群波:大湾区是一个国家战略,大湾区城市公共雕塑建设可以是以各个城市为立足点,同时开拓国际视野,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让更多国家、地区的雕塑艺术家参与进来。城市公共雕塑一定是在多个部门参与的情况下来完成的,而不仅仅是雕塑家的问题。这里面牵扯到规划、财政、文化等很多方面,需要足够资金的支持,政府方面需要规划、文化部门的介入,甚至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加入,这样我们的城市公共雕塑展才有更多的可能性,让城市公共雕塑实实在在地跟公共空间发生关系。
更新时间:2019-05-14 08: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