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北鸿景不锈钢雕塑公司 >> 新闻动态 >> 浏览文章

别样风景:城市公共艺术景观

  《衣夹》克莱斯·奥登伯格 美国费城
  《演进》陆增康 新西兰吉斯本市
  《Ona》乌苏拉·范·雷丁斯瓦德 纽约巴克莱中心
  《晒日光浴的野兔》弗洛伦泰因·霍夫曼 俄罗斯圣彼得堡
  观景台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是一个复杂的艺术现象。既涉及地域文化的深层作用,又与国际趣味相互碰击。而时尚潮流在其中又扮演着什么角色?为此,我们邀请广州雕塑院副院长陆增康先生,资深媒体人、作家冯镜明先生对此问题来一番探讨。
  广州日报记者:黄颂豪
  广州日报:首先,我们得明确:公共艺术并不完全等同于雕塑。而作为雕塑家,您如何看待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对于城市生活的影响——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别的什么?在城市生活中,它是必需品吗?
  陆増康: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西方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出现了深刻的生态危机,打破了生存空间与自然演进的平衡,使人类远离了自然。这时候,人类需要一个载体,把积淀在心灵深处的希冀呐喊出来,公共艺术承接了这个使命。作为最佳表现形态,公共雕塑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与肯定,许许多多的雕塑家以公共雕塑作品来阐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渴望。
  冯镜明:遥想当年,我寓居澳大利亚悉尼时,只要出城每天几乎都要经过一座开放式的海德公园。那里的草坪、雕塑、喷泉以及教堂和其他一些独特的建筑,构成了一幅极美的城市景观,这里已然成为当地一个极负盛名的地标,虽然那时尚不知这里即为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却已在我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打个比喻,如果将一座城市比作北京奥运会运动场馆的那座水立方建筑,那么,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就是水立方建筑外立面上的一个个美丽的气孔;或者说,一座城市如果是一块巨大的琥珀的话,那么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就如同这块琥珀上的一个个被包容在其中的动植物标本,两者既互融一体,又相互映衬,有了标本,琥珀才更为亮眼。生活在当代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里,人类因环境意识的觉醒,对于都市景观与生活空间的要求普遍提高,改善生活品质成为政府与民众共同追求的目标,时代呼唤公共艺术。
  广州日报: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相对于独立的艺术作品——雕塑,它的表现方式和内涵表现有什么特点?
  陆増康: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不是单一的艺术样式,而是由多样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的,包括建筑、雕塑、壁画、装置艺术以及公共设施等环境艺术,是艺术家有意识的创造,展现艺术家的空间想象力和形体创造力,通过景观环境中公共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及其与城市个性魅力的关系,来建立公共艺术在景观环境中的整体意识。
  冯镜明:相比于如今遍布全国各大小城市街头巷尾的雕塑造型艺术,城市公共景观艺术的内涵要宽泛得多,大体上说,城市公共艺术景观是以城市雕塑和景观艺术的面貌出现,并针对特定地域、时代和环境,让艺术作品融入公共空间。
  广州日报:在发展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过程中,什么问题最为突出?
  冯镜明:在中国普罗大众乃至政府相关规划部门的视野中,雕塑似乎仍然是城市公共景观艺术的代名词,以至于从政府层面到民间社会对城市公共艺术景观概念的陌生而淡漠。特别应该注意避免的是:以堂而皇之的艺术名义征集艺术精品,实则走工程项目的招标程式,其结果当然是价低者中标,最后的艺术效果也可想而知。放眼当今中国大地,优秀的城市公共景观艺术作品真可谓寥寥无几,乏善可陈。
  陆増康:是的,作为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公共艺术,需要政府、开发商、设计师、公共艺术专业机构以及公众多方协调沟通、共同参与。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创作之难也在于此。
  广州日报:怎么评价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对于它的前景有什么期盼?
  陆増康:远的不说,近代中国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的以社会动员为诉求、宣传人民力量的纪念碑式的雕塑。这时期的雕塑主要学前苏联,造型与表现手法以巨人为主流,形象正气凛然、充满力量,以工农兵、英雄楷模、人民力量为主体;造型以写实为主,材质以水泥为主,石材为辅。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以开放改革、奋进拼搏的标志式雕塑。这时期的雕塑造型与表现手法以符号化、概念化为特征——充斥着星状、球状、三角形、
  月牙形等几何形体构成,遍布全国各大小城市,并向城镇乡村蔓延,充斥着街头、广场、公园、学校、厂区、生活以及商业区等各类空间。这一阶段也是中国城市雕塑进入大规模程式化发展阶段,造型上以抽象为主,材质则几无例外地以不锈钢为载体。
  第三阶段,踏入二十一世纪,主流样式、个性分化的雕塑以及当代环境艺术等多元的格局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从原始、粗糙,甚至是强迫性地向公共场地添加公共雕塑作品等倾向的手段逐渐过渡为整体规划、整体建设。这阶段的公共艺术具有人文、装饰抽象、区域导向等多元共存的特征。材质更加多样,不仅传统的石、金属各类硬材质,一些新型材包括软材质也得以应用,甚至动感、光效装置也相继粉墨登场,建造投资方也由政府主导转为以民间斥资建造为主的趋势。
  冯镜明:公共艺术景观其实是一个国家国力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只有政治昌明、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国家和地区,民众才有这方面的渴求,政府和民间才有余力去做这方面的事情。像今日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新加坡,西欧的诸国都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当然,我们也不应妄自菲薄,中国的古人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遗产,中国文化向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中国的古典园林在世界上也是自成一派的。过去我们是因为受制于国力和时代局限而无法孕育出那个时代的优秀的公共艺术景观。在当今这个呼唤艺术空间的时代,公共艺术景观是体现一座城市文明的最佳载体之一。一个好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仅是用来美化环境,也是用来反映时代精神的。
更新时间:2016-06-12 06: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