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北鸿景不锈钢雕塑公司 >> 新闻动态 >> 浏览文章

架上雕塑渐入寻常百姓家

  宽达36米、高18米,取材花岗岩的大型浮雕《凤凰之光》在时隔多年之后,再次重现广州档案馆二期的新馆南侧外,让不少的广州市民感到亲切和振奋,也让其创作者唐大禧和雕塑艺术再度成为收藏界和艺术界热议的话题。唐大禧创作于1991年、面积达230平方公尺的花岗岩浮雕《凤凰之光》,随着东方乐园改建被一起拆毁。
  “十多年来,我时时刻刻寻觅着凤凰重生的机会,如今终于如愿以偿了。”原广州雕塑院院长,广州雕塑院名誉院长,当代著名的雕塑家、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唐大禧感叹此番《凤凰之光》重立在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外墙,是凤凰涅槃重生达到臻美之路。
  本期《名家话收藏》邀请两位雕塑家,解读近年来的新现象——雕塑作品从被国家档案馆收藏,到越来越多的架上雕塑进入寻常百姓家。
  A
  唯美和个性并不冲突
  主持人:大家最近都比较关注的是,您的大型浮雕作品《凤凰之光》亮相在广州档案馆新馆,再现了岭南元素。这个作品最先是出现在东方乐园的,后来因为改建不复存在了,现在是什么原因让您再次进行创作呢?
  唐大禧:在东方乐园里的是我的第一幅《凤凰之光》,现在档案馆里的已经是第二幅了。
  我1991年为东方乐园演艺中心创作的《凤凰之光》,确实早已随着乐园改建而不复存在了。我心中是存着遗憾的,因为这是一幅不小的花岗岩作品,但被拆了。所以再次创作凤凰这个主题,又有了新的意义,这也是一次涅槃重生,我当成是一次修复的过程。新的《凤凰之光》比原来的尺寸更大,也寓意着凤凰经过涅槃会达到更美的程度。
  对我来讲,《凤凰之光》从1991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程,中间还经历了拆除的过程。其实这么多年来我自己也在做努力,我也在游说证明这个题材确实好,我希望重建。
  《凤凰之光》拆掉的时候,也有很多市民觉得遗憾,有网友甚至评价,说这个城市缺乏对文化的敬畏。确实,提到对于文化缺乏敬畏的问题,在当代并不少见,很多名人书画等艺术作品可能随着变迁被拆、被毁。但我有自己的努力和追求,现在重建了,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敬畏艺术和文化。
  主持人:这幅作品也是属于比较古典和唯美的作品,但是大家往往觉得唯美的东西都很难找到个性。唯美的雕塑,该如何找到个性呢?
  唐大禧:我觉得唯美和个性并不冲突,关键是看如何把握分寸。如果唯美过头,当然个性就少了,但是个性太强烈,超过了美的要求,也会出现偏差,所以艺术家自身把握的度很重要。唯美是一个大的尺度,比如你说一个作品唯美,那它一定有一个反对面。
  主持人:作为雕塑家,您如何坚持唯美,您的反对面又是什么?
  唐大禧:其实我也从来没有明确说过我就是搞唯美的,只能说唯美对我的影响比较多。我们那代人还是比较讲究“真善美”,注重艺术的基本功能,落脚点就是要真、要善、要美,这是源头。
  唯美的艺术也在各种流派和年代中迭代,很多人的手法特别唯美,到后来发展到以美的手法为追求目的,叫做唯美,有些削弱了个性。比如古典的希腊雕塑,现在看来我们觉得是古典美,但是也有争议,认为个性受到了削弱。
  同时,我想强调的是,艺术也分门类,雕塑本身就是比较典雅的,可能对于唯美的控制比较多。但是经历了现实主义、市民文化后,可能很多艺术家强调个性化以及自我表现,专心到极端的个性化,有意去体现自己的个性符号。所以我一直说唯美也是一种倾向而已。
  主持人:所以唯美有时候是一种习惯、一种倾向,而非刻意追求?
  钟志源:从地域文化来看,岭南文化的基调总体都是唯美,尽管有代表性的个性人物,但是文化底蕴改变不了,这种地域文化影响着我们。比如大家都觉得关山月和林风眠的风格不同,但是基调都是唯美的,大众也喜欢这种唯美的意境。
  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个人认为,有追求的艺术家都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可能更加需要注重的是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我认为,表现手法最能彰显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作为我自己来讲,我追求的是一种极致,这种极致里面就包含着我自己的情感、手法、技巧。比如我创作《女性题材》的汉白玉雕塑系列,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创作手法表现出来的,我认为这才是我个人的特点。所以我认为唯美和个性并不冲突,唯美包括庸俗和高雅,甚至有些以丑为美,表现的还是美感,而个性化的可能是自己的手法。
  主持人:那么您认为您和唐大禧老师,在唯美个性表现上有哪些不同呢?
  钟志源:唐老师创作的题材相对更宏大一些,视野比较广阔,能够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进行表现创作,带有悲壮式和歌颂式的艺术作品比较多,比如《欧阳海》、《猛士》这些,都带有宏大的时代特征。
  我个人则偏向关注于当代的女性,希望表现她们面临的诱惑和困惑,所以很多人在看我的作品时,也都觉得有点淡淡的忧愁在里面。
  主持人:在意境的追求上对于美的理解或许不同,那么在手法上又如何区别呢?
  唐大禧:我觉得要回归到美术本身,雕塑是一种艺术视角,应该是看到喜欢的、好看的东西,想把它固定下来。我觉得还是需要回头来寻找这个美术的根本,还是要看到我们文化的发展是怎样来的。
  B
  城市雕塑需要统一规划
  主持人:其实以往我们经常看到的老一代的雕塑作品可能就是公众产品,比如纪念碑式的雕塑,纪念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但现在表现生活化场景的小雕塑逐渐多了起来,走进了千家万户,表现手法似乎也没有那么拘谨,更加个性化一些,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趋势?
  唐大禧:艺术分为纪念性的,也分为生活性的,它们的侧重有所不同,这两个方面社会都需要。城市雕塑应该是纪念性的,而表现生活化的我们可以称为架上雕塑。在西方可能大型作品订货比较少,艺术家自由创作、摆放在室内进行欣赏的室内雕塑比较多,风格也比较自由奔放。
  室内的小型雕塑前苏联翻译过来的叫做架上雕塑,其实意思就是用个架子摆放起来可以在室内欣赏的,其功能和城市雕塑不同。
  主持人: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把架上雕塑这样的小物件放大,放到公共场所进行摆放,比如有些人放在自己别墅的庭院中甚至一些公共广场,但是本身架上雕塑更偏向个性化和生活化,如果放大后摆在公共场所,您认为是否合适?
  唐大禧:我觉得也不是说完全不可以。但是其实室内雕塑和室外雕塑、大件雕塑和小件雕塑,在规划上的要求是不同的。不过也没有区分得很死,一定说要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放在户外。
  一般来讲,室外雕塑的要求要概括一些,不那么琐碎、细腻,需要讲求大体。这是基于在室外,尤其是很大的雕塑,观赏者往往在观赏雕塑的时候都隔着一段比较远的距离,根本看不到细腻的表现。但是室外雕塑又有自己的要求,需要适应光的侵蚀,光的侵蚀是非常厉害的,往往一件很立体的东西,通过距离的传播,看到的人就觉得平了。所以距离能够吞噬体积,越远越平。所以通常小件的架上雕塑可能没有考虑过这种问题,直接放大之后可能不太合适,这就要求我们在手法上再进行处理。
  钟志源:确实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把简单的小物件雕塑放大再摆放到室外,这也是一种手法。但对于雕塑来讲,就像唐老师提到的,将小东西放大,感觉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作为室外雕塑,是有艺术规律和讲究的,比如要求它的剪影、与周边环境相配合,甚至城市的方方面面相配合,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室外雕塑。
  在现实中,有很多做雕塑的人没有这么做,而只是把自己的意念和思想放在物品上,放大到相当程度的大小,完成自己的想法与创作。
  主持人:以往有些雕塑作品是冲着一个主题、一个事件甚至冲着一个人物去创造的,定制的比较多,但是现在也有一种声音说,不需要定制,找艺术家买成名作放大就行,你们怎么看?
  唐大禧:我觉得政府缺乏这方面的引导和管理。前苏联有整个国家的纪念碑计划,那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有专门的雕塑家进行研究。但是在中国,没有这样的传统。
  就我们国家来讲,传统的艺术门类里是没有雕塑的。刘开渠是教父式的人物,从法国的美术学校回来后把雕塑带回来国内。当时还有个笑话,大家就觉得雕塑不就是捏泥人做菩萨嘛。也是近百年来,在书本上才有了雕塑、油画、水彩这些概念和名词。刘开渠在中央美院开设雕塑系,从那以后才培养出一批雕塑人才,逐渐一大批浮雕作品才涌现出来。到改革开放后,逐渐有了城市雕塑的概念,但总体而言做城市雕塑的还是不太赞成将现有的室内雕塑放大。我的师傅尹积昌等老一辈的雕塑家做了许多这方面的研究,也有自己的艺术追求。
  我个人认为,当前我们的城市雕塑缺乏一些政府的规划,政府部门也不够重视,自由发展的路线比较多,基本上还是依靠雕塑家推广为主。城市雕塑经历这么些年的蓬勃发展,确实出现了一大批作品,但是有些也不免混乱和粗制滥造,做得不好的就成为了城市垃圾,影响了城市总体的形象。
  广州不能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后来有了雕塑公园,将一大批雕塑集中进行展放,我觉得这个办法也蛮好的。
  钟志源:摆放在户外的城市雕塑有自己的规划和章法,它应该被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有具体的分布排列。事实上,我们也有这样的部门,比如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隶属于国家建设部,也会有政府集合专家学者给予城市雕塑一些指导意见。
  我认为,真正的雕塑艺术家会懂得什么样的架上作品可以放大,摆在什么样的位置比较合适。
  主持人:我们也留意到有个人名义的雕塑园,有人认为丰富了艺术作品展现环境,也有人认为土地资源本身就稀缺,所以有浪费的嫌疑,到底这种形式好不好?
  唐大禧:很难说,我也有以个人名义冠名的个人雕塑园,是在邀请之下冠名的。我觉得这种展现艺术的方式本身未尝不可,西方也有,所以艺术层面上很难评定,但是这种通过开设雕塑园保留艺术家作品的方向总体是对的。国家对于雕塑、雕塑艺术家缺乏很有计划的评定,我个人留意到在广州以外的地方以个人冠名的雕塑园也不多。从目前周围居民的反馈来说,总体上还是不错,至少可以作为环境美化、陶冶情操的一个方式,有还是好过没有。
  钟志源:我觉得雕塑园的形式起到了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作用,增加了居民的文化爱好。对于有品位、有文化和欣赏能力的人来讲,个人雕塑园也是一个好去处。国外也有很多私人美术馆和画廊。我觉得这一点不应该限制,而是需要百花齐放,是一个好的开端。
  C
  雕塑走进百姓家已渐成趋势
  主持人:雕塑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也逐渐被人熟知,现在不少雕塑开始进入普通家庭,近年来架上雕塑被艺术爱好者购买和收藏的越来越多了,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趋势?
  唐大禧:以往的城市雕塑也有一哄而起的现象,确实曾经养活了一批社会雕塑家,很多人成立了雕塑工作室,广州也比较多。但是近年来,一些大型城市雕塑要进行招标和投标,有些大型单位开始包揽工程,让一些雕塑工作室陷入了困境。其实我觉得这种招标方式本身也值得商榷,有时候艺术品不单是用价格来进行衡量的。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做雕塑的人会进行探索,转做一些家庭喜爱的架上雕塑。
  钟志源:确实民间收藏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兴起,社会上也有这种需求,所以一些小型雕塑开始逐渐进入到普通家庭中。
  主持人:那么什么样的架上雕塑作品这几年比较受欢迎?主要的销售渠道有哪些?
  钟志源:总体来看,还是有质量、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最终才能在市场上站得住脚。艺术品都需要历史大浪淘沙,像唐老师有很多户外雕塑支撑艺术品质,短时间内交易冷淡些也是正常现象,但这类艺术家的作品将来肯定会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
  目前国内主要的销售渠道可能和国外不太一样,国内缺乏专门销售雕塑的代理,多数雕塑还是出现在画廊、拍卖会上,也会有一些艺术爱好者主动找到艺术家求作品。
  主持人:现在的架上雕塑作品市场行情是不是相较前几年差了一些?
  钟志源:市场最火热的时候是在2011年到2012年之间,现在市场比那个时候要降温了很多,不仅是价格降了,交易活跃度也在走弱,这也与整个艺术品和收藏市场的冷热有关系。但是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好现象,因为有时候狂热的都是虚火,把热度降下来,无论对于收藏爱好者还是艺术创作者来讲,都能进行冷思考。
  就我个人来讲,经历了市场高峰也经过了价格调整阶段,我觉得挺好的,现在我更能够沉下心来进行创作。市场需要我的作品我欢迎,短时期内交易冷淡点,我也可以专心发展我的爱好。
  唐大禧:雕塑家这几年遇到了一些困难,也在逐步转型,创作上也有调节,我觉得逐渐走出市场化的道路也是一种好现象,值得继续探索。我的作品也有拍卖过,但是买我作品的还是艺术馆和机构比较多。
  D
  定制材料
  成防伪新手段
  主持人:现在对于雕塑的收藏和定价,有没有统一的标准?
  唐大禧:大部分的雕塑艺术从业者还是根据自己的艺术作品进行定价。总体来讲,我认为有几个因素在左右市场价格,比如受市场欢迎程度和收藏爱好者喜爱程度、雕塑尺寸大小、材质,还要考虑成本。现在我们像国外画廊那样成熟定价的做法比较少,有一些是拍卖行给建议和艺术家商量,更多的是私人交易。
  主持人:雕塑10件以内都算原作,那如何进行防伪甄别?
  钟志源:现在通常的做法是作品上要签名,比如总共6件作品,就写上六分之一、六分之二等,还有就是作者和作品进行拍照,有收藏证书,来保证真品。现在虽然有了3D打印技术,无论是石雕还是木雕都可以进行复制,但是没办法做到一模一样的。
  不过现在已经有部分雕塑家进行探索,采用定制材料,比如颜色上要自己处理,别人就很难仿冒。所以上色雕塑最近几年也比较多,通过热处理的原料也可以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
更新时间:2016-01-04 07: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