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北鸿景不锈钢雕塑公司 >> 新闻动态 >> 浏览文章

好雕塑健壮城市灵魂

  湘江对话

  “24位艺术家们在这里做了一个月的雕塑,他们觉得好像做了一场梦。”

  10月12日。“2015大美洋湖国际雕塑艺术节”闭幕后第一天。雷宜锌坐在洋湖湿地公园雕像园一角。30天里,30万观众曾潮水般涌向这里。现在,欢乐与喧哗退去,他眼前的雕塑作品衬着澄蓝的天空,就像刚刚露出海面的礁石,果真带着美梦初醒后的怅然。

  不远处,一湾小河波光闪闪,芦苇摇曳,岸边一线绿色树梢连绵起伏……哦,不,参差林立的高楼刺眼地跳进眼帘,生硬而粗暴地扯断了天际线。当城市的空间不断被高楼大厦侵占,谁能绿化令人迷失的“水泥森林”?当雕塑等艺术品介入城市公共空间,它们能创造怎样新的情感与精神?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和雷宜锌的对话,就从眼前的雕塑作品,以及这片被割伤的天空开始。

  1 舒展宜居的城市空间也是珍稀资源

  湘江周刊: 这片环绕着洋湖的高楼大厦,是典型的城市“水泥森林”。从远方眺望它还有点距离美,但其实每个人都体验过身处其中时的压迫感、迷失感。

  雷宜锌:国际雕刻艺术节做了两年,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们都非常喜欢洋湖湿地公园。但我第一次开车带他们出去,一路上看到窗外都是高楼大厦,很多艺术家不理解:中国雷,怎么长沙到处都是市中心呢?在他们的概念里,湿地公园的周边应当很少高楼大厦,只有市中心才高楼林立。但那里只有最富的人和最穷的人会选择,因为富人既能在市中心也能在郊区买得起几套房,最穷的人连车都买不起,没办法住到郊区。

  从一名雕塑家的角度来讲,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艺术设计,水泥森林对人的视觉和城市的空间造成的强迫污染和伤害,是很让人痛心的。城市的视觉空间一旦被大面积破坏,就很难再复原。开阔、舒展、宜居的城市空间也是越来越珍稀的资源。

  2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是对“水泥森林”的有效“绿化”

  湘江周刊:中国城市建设进程非常快,“水泥森林”、交通拥堵、千城一面等城市病,也越来越受到批评。城市雕塑等对城市的独特面目、个性表达和精神塑造上会有怎样的影响?

  雷宜锌:雕塑承载一个时代的情感、精神与信仰。一些品质很高的城市雕塑往往成为城市甚至国家的象征,比如纽约的自由女神像,里约热内卢的耶稣雕像。

  特别重要的是,和架上绘画相比,城市雕塑是一种更具开放性的、更可留存的公共艺术。公共空间与大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长沙的沿江风光带、烈士公园、火车站、黄花机场等等。如果长沙公园里的一把长椅、一个垃圾桶都设计得有创意,富有个性,充满着美的细节,给人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但现在我们对此重视不够,比如长沙的地铁出站口,老百姓就觉得不好看,有不少吐槽。

  我2007年去参加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国际石雕研讨会,很有感触。它有一条独一无二的城市玻璃长廊,设计得很巧妙也很美,能将城市的各个景点、各个购物场所全都连接起来,不管下雨下雪,天冷天热,你都可以通过这条四季如春的长廊欣赏这座城市,居民生活也很方便。

  交通拥堵是大城市的普遍问题。圣保罗有一位艺术家用心研究公众在交通拥堵时的情绪反应,专门设计了一系列艺术性的路标和雕刻,分不同的季节,放在圣保罗市交通最差的地带,以一种艺术的气氛来缓解大家堵车时产生的焦虑感。碰上堵车,民众能不能感受到身边温馨的艺术小细节,情绪和情感上是不一样的。所以,做好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是对“水泥森林”一种有效绿化,也是对都市人情感与心灵的无声净化。

  3 好的公共艺术品,是健壮灵魂的社会力量

  湘江周刊:您为什么特别强调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开放性?或者说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

  雷宜锌:因为我自己的雕塑作品背后有故事。我参加圣保罗国际石雕研讨会创作的《遐想》,是一位美丽的东方少女形象,2007年端午节被放置在圣保罗市的菲蓝公园。这个公园的东北区住的多是亚洲移民。每年一度的龙舟比赛就在这里。没想到2008年公园举行龙舟比赛决赛时,管理人员凌晨时发现《遐想》被喷涂了蓝色油漆,画满了纳粹标志和三K党符号。这种针对亚洲少数族裔的种族歧视犯罪行为,引起当地民众的强烈反响。为了修复《遐想》并倡导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圣保罗公共艺术协会组织当地的居民在公园举行了一场修复雕像的活动,名为“团结的盛典”,非常庄重感人,清理雕像的胶带也被一位艺术家收集起来拼成一幅艺术作品,当地媒体称活动是“情感灵魂的愈合仪式”。第二年,《遐想》又遭到小规模的涂污,触动了更多志愿者加入对雕像的巡视保护。这种事情就再也没有发生了。

  现在美中协会又决定以《遐想》为中心,扩建一个面积更大的中国花园,市长还希望能在中国花园里放置一件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我们准备放一座缩小版的爱晚亭,他们很高兴。我没有想到,一件雕塑作品不仅折射了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意识形态冲突,更成为这座城市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团结的象征。我为美国华盛顿广场创作的马丁·路德·金雕像,历经6年时间,它的故事比《遐想》更曲折。两位在美国的朋友甚至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

  这些经历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一件好的公共艺术品,绝不是艺术家摆在家里案头上欣赏的一个摆件,不是小草一样点缀式的小玩意,它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互动的良好媒介,能潜移默化地深入影响、塑造公众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观念。它是以艺术为载体、像大树一能健壮城市灵魂的社会力量。

  4 主动搭建艺术走进公众的平台

  湘江周刊:您主持策划的长沙国际雕塑艺术节,以“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创造”为主题,突出跟大众的交流沟通。这个主旨,就是你这些艺术理念的实践吗?实际效果怎么样?

  雷宜锌:艺术家也有责任与社会各方面主动为大众搭建公共艺术平台。做大型活动非常累,但它贴近大众、贴近社会,效果超出我的预料。长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向国际化都市迈进,需要国际化的艺术家参与其中,通过艺术节也让长沙市民对世界雕塑文化有一个了解。组委会特别策划设计了与大众交流互动的环节,一个月里全天候向观众开放,大众可以随时跟艺术家沟通,还可以做艺术家的模特,据统计有30万观众来参观。艺术以这样的方式来到大众身边,公众也能成为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建设者。

  这些来自全球的艺术家也通过活动平台深入了解了长沙甚至中国。有一天,我请他们去听一场民乐音乐会《国韵湘音》,开始他们说白天很累了,不想去,但听了以后个个都非常震撼,说真没想到中国音乐这么好听。一个月里他们每一天都在惊喜之中,像做梦一样。我觉得这就是非常自然、有效果的城市文化的交流互动。

  5期待“百分比艺术”推进城市文化法治建设

  湘江周刊: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城市雕塑设计,已完成了150多件作品,这几年通过国际雕塑艺术节,您和全球的艺术家也有很多交流。在全球的文化视野中,对于中国公共艺术的现状与发展,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雷宜锌:首先是我们的艺术家要有自信。外国艺术家们非常羡慕中国雕塑家,觉得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因为一些国家的艺术家可能半辈子都没有机会做一件城雕作品。但中国正在进行城市建设,雕塑家有太多机会。美国的马丁·路德·金委员会在全世界找合适的雕刻家,找了6年都没找到,我能获得机会,正是基于在国内大量实践经验的积累,我背靠的是一个大国崛起的大时代。所以,包括中国雕塑家在内的中国艺术家,应该完全有自信做世界上一流的艺术作品。

  我有点担心的是目前艺术界年轻人才的培养。我感觉整体还过于浮躁,基本功不扎实,跟风跑。有的写实做得不错,但觉得花时间太长,很苦,看到大家都做更容易、来钱更快的抽象作品,就转向了。一味跟风、炒作,走不了多远,留不下经典,有机会、有平台却出不了好作品,很遗憾。

  另一点是,整个社会对公共艺术了解不够,观念还没有改变,城市文化建设中还是长官意志为主,制度建设没有跟上。在美国的很多城市,雕塑这样的公共艺术作品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有严格的法律意义上的制度。现在世界上不少国家发展公共艺术采取“百分比艺术”的有效作法,就是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开支,包括公众参与相关的公共艺术活动。有了强制性的法律做后盾,就能避免长官意志,避免因个别领导人去留产生公共艺术兴衰的弊病。2013年,我作为长沙市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百分比艺术”的提案,湖南文艺界人士非常支持,都签了名,但我也明白,要推进它是非常复杂的事情。

  目前,中国城市的“绿化”得到了法律保障,绿地率已经明确写入法律法规。但城市的“文化”还缺少法律的保护。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百分比艺术”这样的文化法治建设将不是梦想。

  人物档案

  雷宜锌: 湖南长沙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湖南省文联副主席, 湖南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省雕塑院院长,湖南省美协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理事。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院雕塑系, 有上百件城市雕塑作品在海内外永久矗立,其中两件作品由美国两任总统揭幕。 2009年美国前总统卡特为《陈纳德》将军雕像揭幕。2006年雷宜锌参加美国明州国际石雕研讨会, 创作石雕《遐想》引起关注, 被马丁·路德· 金基金会选中,担任美国华盛顿国家广场马丁·路德·金雕像设计,2010年10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为马丁·路德·金雕像揭幕,并邀请雷宜锌作客白宫。2011年雷宜锌获“中国艺术年度人物”。

更新时间:2015-10-23 08: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