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北鸿景不锈钢雕塑公司 >> 新闻动态 >> 浏览文章

欧洲最前卫的“雕塑大作”来了

  6月30日,《西班牙现代雕塑大师——苏比拉克中国巡回大展》在贵州省博物馆新馆开幕。这是该馆试运行以来,推出的第三个重磅级免费的国际性展览。
  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朱良津介绍说,苏比拉克被公认为欧洲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雕塑家,曾为巴塞罗那著名景点、世界文化遗产圣家族大教堂创作“耶稣受难”群雕,是继毕加索、达利、高迪等艺术大师之后,西班牙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本次展览由西班牙政府文化部主办,贵州是中国巡回展的第二站。即日起至8月30日,共展出苏比拉克的雕塑、原创版画、素描、油画共119件艺术作品,分三个单元展示苏比拉克早期、成熟期作品以及晚年的圣家族大教堂群雕,让贵州观众在家门口欣赏到西方前卫的艺术精品,领略艺术大师非凡的创造力,也为大家打开一扇了解世界艺术殿堂的窗户。
  用雕刻的双手,释放作品的魅力
  本次展览的主题雕塑名为《骑士》,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苏比拉克成熟期(约1967年至1987年)的作品。在这一时期,为了让抽象的艺术作品让人看得懂,他创造出一种新的、载有象征元素的具象造型,被称作“新具象时期”。
  《骑士》,是一匹残缺的马。“苏比拉克十分崇拜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达·芬奇。达·芬奇不仅是一个画家,还是一个雕塑家,他曾为法国国王创作过两匹马,后在战争期间被毁。苏比拉克的这件作品,就是为了致敬达·芬奇。有趣的是,这匹马没有马头,主要通过一只抬起来的马脚雕刻下马的高贵,以及利用凹凸对比,让观众感到马的力量。”执行策展人蔡虹介绍说。
  凹凸对比,是苏比拉克二元对比的哲学思想的体现——即所有元素都有其对应的另一面,彼此既对立又相辅相成。基于此,艺术家就以凹面与凸面、阳刚与阴柔、生命与死亡、时间与空间等为主题或表现形式。“再看他创作的这件《达·芬奇》。用肉眼看达·芬奇的脸是凹进去的。如果放到镜头下,由于光学效应,脸竟是凸出来的,不仅一点都没变形,而且你看达·芬奇的眼睛,不管你是站在左边还是右边,都能感觉到眼睛是一直跟着观看者的。”听了蔡虹的讲解,在场观众无不发出惊叹声。
  反观苏比拉克早期(约1949年至1964年)的作品,他一直在尝试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有“地中海风格”、“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结构主义”等。23岁时,苏比拉克创作了《克劳迪娅》,人物原型出自于托马斯·曼的著名小说《魔山》。“他14岁时到艺术家工作室做学徒,23岁时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作品。这件作品是“地中海风格”时期的作品特征,非常具象、写实。整个线条圆润、顺滑,人物表情宁静、安详。”
  从探索多种艺术风格,到最终找到自己的艺术个性,苏比拉克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米开朗基罗说,所有石材中,都孕育着艺术生命,但只有一双艺术家的手,能将艺术生命从石材中显现出来。“苏比拉克就是这样的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用他雕刻的双手,释放出石材的生命力。”蔡虹由衷地赞赏道。
  雕琢圣家族大教堂,让艺术再升华
  1986年,年近花甲的苏比拉克,接受了一项其职业生涯中最危险、最辛苦的委托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非凡无比的工程:为杰出的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的标志性作品——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西侧外立面创作“耶稣受难”群雕。“这组作品是表现主义的回归之作。”蔡虹评价说。
  展厅内,圣家族大教堂的白色模型,被前来参观的孩子们团团围住,聆听蔡虹的讲解。墙上,挂着苏比拉克手绘的草图及其相对应的教堂局部摄影照片。“要看真迹,还得去巴塞罗那。不过,这一次我们也借来了3个局部石雕模型。石雕模型约1米多高,真迹高达三四米,十分震撼!”
  “耶稣受难”的场景,以电影的形式呈现,沿着左下角“最后的晚餐”开始,一直到右上方的“耶稣的葬礼”结束,呈“S”形。当描绘“最后的晚餐”这一幕时,苏比拉克摆脱了文艺复兴时期传承下来的传统构图形式,创造了一个围合结构,让耶稣面对他的门徒们,背对观众,让人眼前一亮。
  此外,蔡虹还重点介绍了六座青铜大门之一的“福音书文字大门”。这座大门上,印刻了8500个字的福音书,鎏金凸显的部分是耶稣的话语。在青铜上雕刻与木刻不同,先要做成石膏模型,再把铜水熔化之后浇铸、分模,然后一个个地焊接。苏比拉克在做青铜大门时有过一个助手,两人共做了7年才完成。
  群雕完成后,苏比拉克的身体一下子垮了下来,之后一直疾病缠身。有人问他,对自己的付出后不后悔。他回答说:“我不在乎自己的生命,我的生命早已化作艺术,并将在这座教堂里留存上千年。”
  艺术大作走进中国
  作为本次大展外方策展团队的执行策展人及展览图录的翻译、编辑蔡虹在展览现场说,2005年初她到了巴塞罗那,有幸结识了苏比拉克大师,被他的作品深深“震撼”和“吸引”。走进位于大教堂底层大师创作工坊,遍布各种工具、画架、材料和未完工的雕塑作品。当时苏比拉克78岁高龄,住在教堂工作已经18年,为他们讲解创作的“圣乔治铜雕”的石膏模型,这是他为大教堂创作的最后一尊雕塑。“老人家一共为教堂孜孜不倦、心无旁骛地创作了100多尊雕像和雕件及6座青铜大门。”她说,当年她转行开始研究苏比拉克艺术作品,年底把大师30多件作品第一次引进到上海、杭州,介绍给中国观众。
  “每隔几年都要去一次巴塞罗那,欣赏修建中的大教堂,感受雕塑群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蔡虹说,后来她完成出版了《苏比拉克:一位用空间思考的哲人》一书,完整、系统地介绍了苏比拉克的艺术才华。2014年4月中旬,蔡虹正在和西班牙政府策划巡回大展时,得知苏比拉克大师去世的消息,“非常的惊愕、痛心和惋惜。”她说,圣家族大教堂管理委员会又慷慨借出3件苏比拉克原创的大教堂雕像的石膏模型,以及一件高迪设计的大教堂模型,使得此次展览得以丰富而圆满。
  现在到欧洲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圣家族大教堂是游客人数最多的景点之一。通过这次历时9个月,在天津美术馆、贵州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大展,许多人在欣赏“耶稣受难群雕”场景时,更加理解这位西班牙伟大艺术家的价值。
更新时间:2015-07-05 08:04:26